返回首页

龙门山断裂带的古地震及原地复发间隔

  2008年汶川8级地震发生之前,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有历史记录的200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那么,在有历史记载之前是否发生过强震?如果发生过,什么时间?其原地重复发生的周期是多少?这是汶川地震科学考察要回答的科学问题之一。

  汶川地震科考队分别在映秀-北川断裂、灌县-江油断裂、小鱼洞、断裂上开挖了一系列探槽,并对探槽地点和附近的断错地貌面进行了实测和分析,获得以下主要认识。

  1.在映秀-北川和灌县-江油断裂上发现了大量古地震遗迹,说明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能够产生地表破裂的大地震。沿映秀-北川断裂,在映秀镇附近揭露出2次古地震事件,在北川县的擂鼓、沙坝村、邓家、桂溪发现了1次古地震事件。沿灌县-江油断裂,在白鹿镇发现了2次古地震事件。沿北西走向的小鱼洞断裂,在三个地方都发现了1次古地震事件。

  (4) 垂向同震位移沿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分布,其空间范围比水平地壳缩短的分布更窄。断裂带下盘的成都平原以下降为主,靠近断裂带附近观测点的最大下降幅度约为0.67m;向东迅速衰减,到内江一带几乎为零。断裂带西侧GPS观测站点相对稀少,在距断裂14千米的一观测点,观测到了量值达0.30m的上升位移,而到距断裂20千米远的两点,仍然观测到了下降幅度分别为0.23m和0.08m的同震垂向位移。2.从断裂错动不同年龄地貌面的累计变形量、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位移等方面看,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可能存在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而且汶川地震前大地震事件的变形量与汶川地震产生的同震变形量基本一致,这意味着汶川地震发震断裂上的大地震复发可能是特征地震类型。已掌握的主要证据有:映秀镇附近岷江一级阶地5.12地震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为2.4m左右,探槽中揭露的3次古地震事件的总垂直变形量约7~8m,说明每次古地震事件的位移量可能都与2008年汶川地震相当。白鹿两个探槽开挖前都显示震前老断层陡坎的存在,老陡坎普遍高度在5~6m之间,而探槽附近5.12地震同震位移量仅为1.8~2m,老陡坎的高度是汶川地震同震位移量的约3倍;更重要的是白鹿大探槽揭露了3套有明显标志的堆积地层,即由老至新三次次事件的位移量分别为:2±0.2m,1.7±0.2m和1.8±0.2 m。另外,无论在映秀-北川断裂还是北西向断裂的小鱼洞、汶川5.12地震之后二级阶地断层陡坎与一级阶地陡坎高度基本呈倍数关系。

  3.探槽中揭露的古地震事件的测年数据还在系统测试和分析之中,目前尚不能准确地给出古地震年代和原地复发间隔。但根据已有的部分测年结果、断错地貌分析和历史地震记录,可把汶川地震前一次事件的年代限制在据今2000~7000年之间,或在龙门山区区域二级阶地(震前拔河高度在5m以上)形成之后和一级阶地(震前拔河高度2~4m)形成之前。该初步结果与通过断层平均滑动速率和最大同震位移估算的3000~6000年原地复发间隔相近。


版权所有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911356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766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甲1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62009001 传真:010-62009001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