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龙门山及成都盆地结构与隐伏断裂探测研究

  为了调查龙门山断裂带及成都盆地的地壳浅部结构和断裂的空间展布及其活动性,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石油和中石化向中国地震局汶川地震科学考察队开放了四川盆地和龙门山山前的地震勘探资料。通过对地震勘探资料的重新分析和解释,获得了龙门山山前推覆体及前陆盆地结构、断裂构造格架及其空间展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最新的可控震源和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技术,对成都平原区的隐伏断裂进行了探测,获得了隐伏断裂的位置、性质及其近地表特征。研究结果为认识该区深浅构造关系和地震危险性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1. 龙门山及前陆盆地结构与构造研究

  根据石油地震剖面资料获得的龙门山前山推覆体及前陆盆地结构和断裂的空间展布。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和山前隐伏断裂呈叠瓦状向成都盆地逆冲推覆,在前山推覆体内,构造变形强烈,逆冲断层发育,并在断层两侧形成了一系列牵引褶皱。基底逆冲断层在龙门山山前出现分叉,转入三叠系下部的膏岩层水平滑脱并向前陆方向逆冲和进行构造传递。构造传递过程中,滑脱断层出现多组分支,或向上逆冲至地表,形成逆冲推覆背斜或断层传播褶皱,或形成构造三角楔,龙泉山构造带是该挤压传递带的东部边界。由此可见,在成都盆地内不存在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成都盆地的东边界构造带,即龙泉山构造带由于切割深度浅,向下消失于三叠系底部滑脱面之上,因此,成都盆地不存在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构造条件。

  2. 成都平原区隐伏断裂探测研究

  在成都平原内横跨大邑断裂、彭州断裂、关口断裂、浦江-新津-新都断裂共设计了15条总长度103.8km的浅层地震测线。通过采用最新的可控震源和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获得了成都平原区隐伏断裂的位置、性质及其近地表特征,研究结果为灾后重建规划、重大生命线工程选址,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在重建时避开活动断裂带提供了证据。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大邑断裂、彭州断裂和绵竹断裂在龙门山山前呈左阶羽列分布(见图)。其中,大邑断裂主要展布在新场-道明场一带,终止于崇州-怀远公路以南,该断裂走向NE、倾向NW,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的活动。彭州断裂为1条倾向NW、走向NE的逆断层,该断裂主要展布在鸭子河以南的军乐-怀远之间,在竹瓦铺-彭州-军乐一带,该断裂错断了第四纪地层,其上断点埋深约为20m,初步判定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在金马河以南的徐渡-怀远段,该断裂仅错断了第四系之下的白垩纪地层,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原推测穿过成都市区的蒲江-新津-新都断裂主要展布在丹棱-蒲江-新津之间,消失在双流以南;在双流-成都-新都之间,仅局部存在有延伸长度较短的小规模断层,不存在规模较大、延伸较长的断裂。

  

成都盆地地质构造和浅层地震测线位置图

版权所有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911356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766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甲1号 邮编:100029
电话:010-62009001 传真:010-62009001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