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3年硕士导师简介
  • 毕海芸

    毕海芸,女,1988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0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15年7月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研究室,2017年5-7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访问交流。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等项目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篇,部分发表在JGR-Solid Earth、JGR-Atmosphere、Tectonics、IEEE JSTAR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权威SCI期刊上。

    目前主要从事摄影测量方法与LiDAR技术等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LiDAR技术与摄影测量方法在活动断裂高精度地貌模型建立中的应用;(2)断裂活动习性的地貌特征分析与模式建立;(3)基于遥感技术的强震破裂特征、复发规律与发震机理研究。

    电话:010-62009085;E-mail:bihaiyun@ies.ac.cn


  • 范熙伟

    范熙伟,男,1986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08年和201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分别获得地理信息系统学士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学位,2012年9月-2014年8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

    主要研究方向:(1)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地震灾情实时感知、快速评估和动态分析。(2)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风险评估和区划。(3)地震应急准备和处置对策相关研究。 欢迎遥感、GIS或自然灾害背景的学生报考。

    电话:010-62009090;E-mail:Fanxiwei@ies.ac.cn


  • 郝重涛

    郝重涛,女,1965年,博士,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有:(1)东北缘壳幔结构的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探测。(2)倾斜界面多次波时距解析研究。(3)任意空间取向上地幔橄榄岩层SKS分裂图案理论研究。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各向异性及地震波传播与模拟

    E-mail: haoct@ies.ac.cn; 电话:010-62009062


  • 李彦宝

    李彦宝,男,1981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木工程专业,200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5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12月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长期从事活动构造、与古地震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现阶段主要关注于川藏地区现今活动构造格局和华北平原地区大地震深浅构造样式与耦合关系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0篇,包括IEEE、Natural Hazards、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等知名地学期刊。2009年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和2018年分别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和一等奖。

    电话:010-62009286;E-mail:liyanbao@ies.ac.cn


  • 李正芳

    李正芳,女,1981年生,副研究员。2006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资源环境与工程勘察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2013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得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 2013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强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研究室工作。

    主持完成和在研的项目包括国家重大研发、地震行业专项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三项,并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专项以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同时主持和参加的科技服务类项目20多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8篇,并与项目组成员一起获得了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为:1)主要从事强震发震构造的鉴别、地震危险性分析方面的研究。2)从事潜在震源区划分及地震区划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电话:010-62009009;E-mail:lizhengfang07@163.com


  • 马旭

    马旭,男,1986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11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固体力学专业;2015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21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专业。从事专业为构造物理学。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大断层滑动过程中的多场耦合。近五年发表论文、论著情况:SCI/6。

    主要研究方向为:构造物理与诱发地震。

    获奖情况:

    1. 美国能源部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奖学金, 美国能源部, 2015

    2. 美国矿业协会Syd S. and Felicia F Peng (彭赐灯院士夫妇)岩层控制奖学金,2014

    电话:13501388047;E-mail:xuma@ies.ac.cn


  • 马严

    马严,女,1982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化学专业,2009年-2011年在北京大学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7月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与年代学实验室。2015年-2016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交流访问一年。

    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基础科研业务专项、云南省地球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等项目2项。先后作为骨干成员参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Chemical Geology、Quaternary Geochronology、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等国际权威SCI期刊发表论文10篇。申请专利5项。2021年起任国际第四纪年代学专业期刊Quaternary Geochronology编委。

    目前主要从事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基础理论及其在地表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陆相沉积地层定年;(2)稀有气体宇宙成因核素物源示踪;(3)稀有气体宇宙成因核素在低温热年代学领域的应用拓展;(4)低温热年代学基础理论及其原子层级解释。

    电话:010-62009190;E-mail: mayan@ies.ac.cn;  mayan82634@hotmail.com


  • 冉洪流

    冉洪流,男,1965年生,正研级高工,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专业。

    承担的主要项目:(1)南迦巴瓦地区水电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2)特大地震地表变形预测技术研究。(3)地块边界断裂系统的强地震行为与中-长期预测研究-2。(4)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及其对地震区划结果影响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危险性分析、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以及地震区划等工程地震研究。

    E-mail:ranhongliu@sina.com;ranhongliu@ies.ac.cn


  • 石峰

    石峰,男,1984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地质学学士学位。2014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其中2013-2014年在英国杜伦大学交流访问一年。2014年7月以来,在活动构造研究室从事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目前发表期刊论文近3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先后主持科研项目5项,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

    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构造地貌、断层与裂谷演化等。近年来主要从事山西裂谷、青藏高原周缘活动断裂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包括:(1)山西裂谷活动构造研究及危险性分析;(2)正断层及裂谷演化研究。

    电话:010-62009127; Email: shifeng@ies.ac.cn


  • 宋小刚

    宋小刚,男,1979年生,博士,研究员,中国地震学会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专业震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空间对地观测与地壳形变”创新团队骨干成员。2008年于武汉大学获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6月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201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访学一年。先后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等项目15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和面上)、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项目共4项。联合发表专著一部,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EI论文4篇,研究成果发表于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Remote Sensing、INT. J. APPL. EARTH OB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刊物上。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一次,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9年度优秀科研奖。 

    研究方向:(1)InSAR与地壳形变。包括InSAR大气改正、InSAR断层形变获取与反演, InSAR和GPS联合构建新一代地壳运动速度场等;(2)高分遥感在地震活动断层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基于高分卫星立体影像提取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同震形变,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活动断层定量化研究。

    电话:010-62009095;Email:sxghohai@163.com


  • 孙浩越

    孙浩越,男,1986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专业,2015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活动构造体系调查”地震科技创新团队(2021年)核心成员,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研究”地震科技创新团队(2019年)研究骨干。现为国际构造地质学和构造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ructural Geology & Tectonics, IASGT)会员,担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

    主要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及周缘活动断裂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中央级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和四川省活断层普查子项目,并在断裂活动性和破裂行为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并先后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在开展科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始终以防震减灾为使命,开展了兰新铁路、滇藏铁路等国家战略和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Email:sunhaoyue@ies.ac.cn;电话:01062009032


  • 覃金堂

    覃金堂,男,1983年生,研究员。2005年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第四纪地质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2014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起继续在新构造年代学研究室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与年代学。致力于释光年代学方法的改进、新的应用方向拓展及其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结合“野外观测-实验室测量-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揭示构造活动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地表物质来源和再分配、特别是震后地表形态演化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目前,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支持下,依托释光年代学实验室独具特色的仪器配置(如单颗粒矿物测量、脉冲激发、纳秒尺度光子探测、辐照发光单元等),开展以下几个方向的研究:1) 释光年代学;2)活动构造;3) 造山带山前沉积地貌体系演化。

    电话: 010-62009111;Email: jtqin@ies.ac.cn


  • 陶玮

    陶玮,女,1971年生,博士,副研究员。199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应用地球物理专业,2003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得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壳形变研究室,期间于2010年3月-2011年4月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做访问交流。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1项,及参与其他项目。曾主持完成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计划子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以及地震基金项目等。在国内外SCI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主要从事诱发地震机理和地震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目前主要在研方向包括:(1)基于孔弹耦合理论,进行水库和液压油气开采诱发地震模拟研究。(2)考虑摩擦本构,进行大陆强震及强震复发机理的模拟研究,及对大陆岩石圈介质流变性质的反演。(3)地震动力学的有限元模拟技术及反演方法的探索。

    电话:010-62009146;E-mail:taowei@ies.ac.cn 欢迎对有限元数值模拟有兴趣的同学来报考。


  • 王一舟

    王一舟,男,1989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从事专业为构造地质学。

    目前主持项目:(1)上新世以来构造隆升、地表侵蚀与地壳均衡反弹作用对北祁连山地貌演化的影响。(2)利用基岩河道水力侵蚀模型模拟山体隆升历史的方法研究——以秦岭北缘(陕西段)为例。(3)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貌特征与构造指示意义。(4)祁连山河流地貌特征及其蕴含的构造意义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论著情况:SCI/9;EI/3;核心/1;在研项目:国家级/2;省部级/1;厅局级/1。

    主要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貌与低温热年代学。

    电话:010-62009164;E-mail:wangyizhou2017@sina.com


  • 魏费翔

    魏费翔,男,1991年生,副研究员。201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系,2016年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联合培养一年,2018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随后就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火山与灾害研究室。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地质所基本科研专项各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截至目前,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包括Chemical Geology、 Lithos、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等国内外权威SCI期刊。

    目前主要从事火山地球化学及相关灾害分析,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火山流体地球化学及灾害分析;(2)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3)火山监测与火山活动分析。

    电话:010-62009074; E-mail: weifeixiang@ies.ac.cn


  • 熊建国

    熊建国,男,1986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12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2016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学(地貌学与环境演变)专业。2016年9月-2018年11月在中山大学从事构造地质学专业的博士后研究。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等项目共3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等项目共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一作/通讯论文11篇,发表在JGR-Solid Earth、Tectonics、Geomorphology、Lithosphere等权威SCI期刊上。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晚第四纪断层的滑动速率、古地震、变形分配等活动特征;(2)以磁性地层学研究夷平面等山麓带构造地貌的演化;(3)气候和构造强迫下的河流地貌演化。主要研究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和山西裂谷系。

    电话:010-62009433; E-mail: xiongjg@pku.edu.cn


  • 姚路

    姚路,男,1986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3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12月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曾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荷兰乌德勒支大学(2017.10至2017.11)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2018.12至2019.12)开展合作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断层在原位温压条件下的低速至高速摩擦性质、断层动态弱化机制及其对地震物理过程的影响、诱发地震物理机制等,涉及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近年来率先在国际上开展水热条件下断层中-高速摩擦性质的研究。至今共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研),作为专题负责人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已在Geology、JGR、GRL、EPSL、Tectonophysics、JSG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成果以研究焦点或亮点文章的形式获得了同行的积极点评和关注。

    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1)位移量和滑动历史对断层摩擦滑动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2)川滇地区断裂带岩石物性、摩擦参数与力学机理;(3)基于摩擦/流变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断层动态弱化效应及其对地震破裂传播的影响。

    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断层力学与地震物理机制;诱发地震机制;构造物理实验。

    培养研究生情况:已指导硕士生1名,协助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各1名。

    Email:luyao@ies.ac.cn;电话:010-62009122


  • 张金玉

    张金玉,女,1986年,博士,副研究员。2008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基地班),2011年和201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专业,分别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4年7月以来,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活动构造与地貌研究工作。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1)鲜水河-龙门山区域3-D断裂模型;(2)基于倒钩状支流与反向河道重建藏南雅鲁藏布江水系新生代河流演化过程;(3)藏东南三江流域裂点特征及其对瞬时地貌演化的作用。近五年发表论文、论著情况:SCI/2;核心/2。

    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

    1)走滑断层几何复杂性与三维构造建模,对川滇地区鲜水河断裂、甘孜-玉树断裂、理塘断裂等走滑型断裂利用SKUA GOCAD软件整合活动构造、地震、地球物理等多源数据刻画地下三维几何形态;

    2)青藏高原及周缘地区河流地貌的演化以及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构造、气候和地表过程所起的作用,研究方法包括数字地貌的获取与分析、野外地质调查、低温热年代学和第四纪定年(碳十四、光释光和宇宙成因核素等)、以及物源分析等,并尝试开展地貌演化的数值模拟。 

    E-mail: jinyuzhang87@foxmail.com; 电话:010-62009085


  • 张玲

    张玲,女,1986年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0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获资源勘察工程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16-2021年在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博士后工作,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其中,博士在读期间,2013-201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地球行星科学专攻池田安隆教授所在课题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

    目前主要从事活动构造、构造地貌和GPS地壳形变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天山山前活动断层系统活动性与地震事件研究;(2)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现今构造变形特征和构造变形历史研究;(3)大地测量学方法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探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Geomorphology、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EI论文3篇。

    电话:15117984244;邮箱:zhangling4255@126.com


  • 张志亮

    张志亮,男,1987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0年本科毕业于枣庄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3年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构造地质专业,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6月至2020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8月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强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研究室。先后主持和重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和中国地震局行业专项。到目前为止共在Tectonics、JGR、Palaeo-3、JAES、IJES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论文6篇。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综合利用磁性地层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以及构造地质学限定天山、西昆仑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及机制;(2)综合利用构造磁学、构造地质学探讨西构造节的形成过程;(3)利用环境磁学等古气候指标重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古气候变化历史;(4)帕米尔-西南天山汇聚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断裂活动性研究。

    电话:15321786658;E-mail: zlzhang@ies.ac.cn


  • 赵勇伟

    赵勇伟,男,1981年,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专业;2007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专业;2010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10年至今任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火山与灾害研究室。201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奥本大学交流一年。先后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2项中国地震局行业专项项目。迄今为止作为第一作者在Lithos,JVGR,中国科学,岩石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阿巴嘎晚新生代单成因火山地质、喷发物理与活动历史。目前主要参与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极年轻火山岩的高精度定年、岩浆过程和动力学。

    主要从事火山地质与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火山喷发与地质灾害;(2)火山地质与深部地球化学;(3)火山地貌与地质公园建设。

    电话:13426116187;E-mail: zhaoyongwei@ies.ac.cn


  • 卓燕群

    卓燕群,男,1986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5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与地震相关的构造物理实验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专题等项目各1项,主持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科学、地震地质、GRL、GJI和Tectonophysics等杂志发表论文9篇。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地震孕育及发生过程的物理实验模拟及观测;(2)断层亚失稳阶段应变、声发射、位移等多物理场的演化特征及识别;(3)断层面几何形貌非均匀性对地震成核过程及裂纹演化的影响;(4)地震前兆机理。欢迎对岩石力学实验或其数值模拟感兴趣的同学报考。

    Email:zhuoyq@ies.ac.cn;电话: 010-6200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