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
姓名 邓起东
性别:
电话
Email:

简介:

1938年2月23日生,中国科学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 作;1978.2-1998.3进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曾任国家地震局地质所副所长;1998.4-2018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名 誉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11月0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主要研究贡献:

邓起东院士长期从事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和工程地震研究, 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 创造性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系统编制了我 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论著:

⑴. 期刊审查论文(第一作者)

1. 邓起东、钟嘉猷、马宗晋,1966,剪切破裂带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地质科学,(3):227-237
2. 邓起东,1966,华南地台及邻区中生代构造特征与基底构造的关系,刊于《华北、华南中生代、新生代地质构造发展特征》,69-76,北京:科学出版社
3. 邓起东、王克鲁、汪一鹏、唐汉军、吴裕文、丁梦林,1973,山西隆起区断陷地震带地震地质条件及地震发展趋势概述,地质科学,(1):37-74
4. 邓起东,1975,美国地震研究概况,岩石力学,刊于《出国考察报告》,69-89,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5. 邓起东、王挺梅、李建国、向宏发、程绍平,1976,关于海城地震震源模式的讨论,地质科学,(3):195-204
6. 国家地震局(邓起东、张裕明、环文林、张鸿生、许桂林、刘一鸣、邓瑞生、李群、刘行松、杨天锡、范福田)1976,中国活动性断裂和强震震中分布图(1:3000000),北京:国家地震局
7. 国家地震局(邓起东、张裕明、环文林、张鸿生、许桂林、刘一鸣、邓瑞生、李群、刘行松、杨天锡、范福田),1976,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1:3000000),北京:国家地震局
8. 国家地震局(邓起东、张裕明、环文林、张鸿生、许桂林、刘一鸣、邓瑞生、李群、刘行松、杨天锡、范福田),1976,中国强震震中分布图[M;6, (1:3000000)],北京:国家地震局
9. 邓起东、张裕明、环文林、张鸿生、许桂林、刘一鸣、邓瑞生、李群、刘行松、杨天锡、范福田,1978,我国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主要特征,科学通报,23(4):193-199
10. 邓起东、王挺梅、李建国、向宏发、程绍平,1978,海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构造模型,刊于《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287-300,北京:地质出版社
11. 邓起东、张裕明、许桂林、范福田,1979,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地震地质,1(1):11-22
Teng Chitung (Deng Qidong), Chang Yuming, Hsu Kweilin and Fan Futian, 1979,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China and its Relation to Plate Movement,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8: .257-273 
12. 邓起东、范福田,1980,华北断块新生代、现代地质构造特征,刊于《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192-205,北京:科学出版社
13. 邓起东、张裕明、环文林、张鸿生、许桂林、刘一鸣、邓瑞生、李群、范福田、杨天锡,1980,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地震学报,2(1):90-110
14. 邓起东,1980,中国新生代断块构造的主要特征,刊于《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为26届国际地质大会撰写》,构 造地质,地质力学,101-108,北京:地质出版社
15. Ma Xingyuan, Deng Qidong, 198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sity and Seismotectonics in China, Revista Geofisica,13: 61-82
16. Deng Qidong, Jiang Pu, Lucile M. Jones and Peter Molnar, 1981,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Reported The Seismotectonical changes in Ground Water and Anomalous Animal Behavior before the 4 February 1975 Haicheng Earthquake,《Earthquake Prediction-An International Review》,Maurice Ewing Series, 4, AGU, 543-565
17. 邓起东,1982,中国的活动断裂,刊于《中国活动断裂》,19-27,北京:地震出版社
18. 许桂林、邓起东,1982,中国主要构造体系中生代新生代的活动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刊于《中国活动断裂》,31-37,北京:地震出版社
19. 邓起东,1982,美国加里福尼亚州南部近年来某些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地震科学研究,(2):58-64
20. Ma Xingyuan, Deng Qidong, Wang Yipeng and Liu Hefu, 1982, Cenozoic Graben Systems in North China, Z. Geomorph. N. F., Suppl-bd42, 99-116
21. Zhang Weiqi, Deng Qidong, B. C. Burchfiel and Zhang Peizhen, 1983, Active Fault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 Pull-apart Basin along the Westem Part of the Haiyuan fault, China, EOS, Trans. Am. Geophys. Union, 64: 861
22. 邓起东、王杰、袁国屏、丁梦林、曹忠权,1983,口泉断裂带和大同火山群,全国断裂构造会议地质旅行指南
23. 邓起东,1984,中国几条活动断裂的运动机制、滑动速率和地震重复性的研究概述,国际地震动态,(3):5-8
24. 邓起东、汪一鹏,1984,中国复活变动带(日文),《アヅアの变动带—ヒマラヤと日本海沟の间-》, 29-69:日本 神户:海文堂出版
25. Deng Qidong, 1984, Kinematic Features and Slip Rates of Late Quaternary Active Faultings of Qinghai Xizang (Tibet) Plateau and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teau and Secondary Blocks wlthin it, Himalayan Geology International

获奖及荣誉:

邓起东先生先后出版专著13部(第一作者9部),论文227篇(第一作者96篇),SCI统计引用高达762次,CSCD统计引用627次。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1991年获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