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形变研究室

地壳形变研究室的前身是遥感与空间信息应用研究中心,成立于八十年代初。由InSAR与地壳形变、GPS与地壳形变、GPS与地学应用三个学科组组成。研究室的主攻方向为:以InSAR、PS/CR-InSAR为观测手段,获取长条带、大范围构造活动微量形变信息,研究现今地壳运动状态、构造应力场格局、活动构造形变特征。以GPS为观测手段,研究地壳形变随时间的演化过程,获取中国大陆各种尺度的现代构造运动图像;对中国大陆一系列重点地震危险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和构造运动方式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方面的定量研究和解释,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依据。开展GPS与InSAR的联合应用研究。将GPS与InSAR两种空间对地技术有效结合,获取高精度、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形变观测结果。以GPS和InSAR为观测手段,俘获同震形变变化,监测大震后产生的弛豫形变,研究地壳与断层介质性质及其应力应变场演化。结合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结合电磁卫星,以及低轨卫星定轨,开展热红外、可见光、雷达等多源遥感综合地震应用研究,以及GPS TEC、电磁卫星的电离层地震扰动特征研究,为地震立体监测、预测研究提供物理基础。

研究室目前有13名正式职工,其中4名研究员,4名副研究员。科研工作以野外观测为支撑,实验室拥有GPS接收机、InSAR角发射器,多套地震学、InSAR、GPS处理软件,以及三维激光扫描仪、光谱分析仪等辅助设施。2003年以来架设了NOAA/FY/MODIS卫星接收系统,每天可实时获取中国及全球海量卫星影像和热红外数据。INSAR课题研究组已初步建成海原断裂祁连山地区、首都圈京西北延怀盆地区域及长白山火山天池地区等三个角反射器台阵InSAR综合观测区,布设了130套角反射器;GPS课题组在汶川地震震区布设了多套GPS流动观测站,为获取汶川地震地表形变变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实验室近年来承担了多项973项目、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地震项行业专项、科技平台建设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财政部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等。据不完全统计2005-2007年得到国家级课题资助2000多万。实验室科技骨干积极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规划编制,以及重点科研和建设项目申请工作,部分已落实,即将实施。如GPS二期工程、地震卫星计划、“十一五”项目编制等。2003-2008年出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参加国际会议和接待国外学者(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来访达十余人次。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在国内、国际会议发表论文或论文摘要30余篇。为中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主   任:甘卫军 电话:62009178

副主任:张国宏   电话:62009095

学科组设置

地壳形变与数值模拟   

组长:张国宏

成员:单新建、刘云华、刘姣、李彦川

 

GNSS地壳形变与地震安全性

组长:甘卫军

成员:张克亮、梁诗明、张玲

 

InSAR与地壳形变

组长:屈春燕

成员:宋小刚、张桂芳、焦中虎、王阎昭、龚文瑜


其他学科组:陶玮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