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L:1933年M 7.5叠溪地震的孢粉记录及对震后植被恢复的启示

 

p{margin-top:0pt;margin-bottom:1pt;}p.a{text-align:justified;}span.fontstyle01{font-family:'Times-Roman';font-size:16.0pt;color:#000000;}span.fontstyle21{font-family:'MinionLT-Italic';font-size:10.0pt;font-style:italic;color:#000000;}p.a3{text-align:left;margin-top:5.0pt;margin-bottom:5.0pt;}span.a3{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pt;}span.a4{font-size:9.0pt;}span.a5{font-size:9.0pt;}span.a6{color:#0563c1;text-decoration:underline;}

发生在高山峡谷构造活跃地区的强震通常引发大量滑坡,使得山体裸露,造成植被破坏、生态退化,成为影响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因素。震植被恢复可以减少滑坡面积和土壤流失2008地震,造成植被破坏的面积达1249.5 km2, 其中以灌木的破坏最严重。震后植被的恢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草甸植被恢复最好,针阔混交林和灌丛恢复较慢因此,需要开展震后植被恢复的监测。孢粉学通常用于古生态学研究。由于强震导致植被覆盖减少、导致孢粉组合与浓度发生变化、震后先锋植被的出现和植被演替过程使得利用孢粉学研究古地震成为新方向

最近,新构造与年代学实验室徐红艳高级工程师、蒋汉朝研究员及其团队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Kam-biu Liu教授合作,开展1933年叠溪地震的孢粉学研究选取松坪沟靠近叠溪地震震中的岩湾浅钻通过高分辨率的孢粉、碳含量测试,结合210Pb-137CS年代学工作发现1933年叠溪地震对应总体孢粉浓度最低、孢粉类型最单调、草本花粉与蕨类孢子含量高的特征震后胡子科植物花粉含量迅速升高,很可能是在滑坡形成之后的裸露地表大量生长,对裸露地表的风沙固定和重灾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沙棘是一种中生灌木,是控制土壤流失、改良土地、优化野生动物栖息地和保护农场的理想植物。胡子属植物生境广泛。二者往往是先锋植物,当温湿条件趋好,其他植物如柳等繁盛后,将被取代。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1950年以来人类活动和国家政策等成为影响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加上青藏高原东缘逐渐变干气候导致研究区自然植被恢复缓慢。


1 研究区活动构造图,虚线示1933M 7.5叠溪地震等震线图。


2 (a) 坪沟湾剖面岩性图、210Pb-137Cs年龄模式图。(b) 岩湾剖面孢粉百分含量、孢粉浓度和有机碳含量图。插图示胡子属和沙棘属花粉和沙棘果实。注意孢粉带II对应叠溪地震事件层。


上述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Xu, H.Y.*, Jiang, H.C., Liu, K.B., Zhong, N., 2020. Potential pollen evidence for the 1933 M 7.5 Diexi earthquake and implications for post-seismic landscape recover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5: 094043. https://doi.org/10.1088/1748-9326/ab9a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