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我所“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 科技部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

       2020年12月29日,科技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办函基[2020]470号),公布了入选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的69个野外站名单。我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联合申请的“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入选。至此,我所已有四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站。

       位于我国西部和中亚地区的东西向绵延长逾800 km、南北宽逾650 km的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发育了全球最活跃、最深的大陆中源地震带(70~350 km,图1),其形成是沿特提斯陆-陆碰撞带正在发生的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该地区是全球4个陆内中源地震带中震源深度最深、地震强度和频次最高、地幔岩石圈垂向下沉和伸展速率最快的地区,也是仅有的2个发生陆内俯冲的地区之一(Molnar and Bendick, 2019),因而是研究陆内俯冲动力过程的最佳天然试验场。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帕米尔野外站),针对帕米尔构造结陆内俯冲与强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链,开展多站点多学科协同观测与实验研究,目前包含1个主站、6个境内子站、6个境外子站和多个无人值守或流动测点(图1)。喀什主站建于1965年,地处帕米尔-西昆仑地震带和南天山地震带西段的交汇处,是我国内陆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西部的台站。

        帕米尔野外站聚焦陆内俯冲过程与强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链预防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将充分利用研究站和固定地震观测台网,配合地质地貌填图、流动地震台阵、连续与流动GNSS、InSAR、水准、大地电磁、地温等技术,开展野外多站点、多学科协同观测、探测和综合实验研究,为“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和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依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新疆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帕米尔野外站也将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建成“开放型”地球物理与自然灾害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示范站,成为中亚乃至全球地球动力学与强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链研究的重要基地。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所已有吉林长白山火山野外站、山西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野外站、西藏拉萨地球物理野外站和新疆帕米尔野外站四个国家级野外站,覆盖范围广,科研任务重,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提升野外站观测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强示范和服务功能,有力支持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继续努力。

 


帕米尔野外站由喀什主站、6个境内子站(黄三角) 6个境外子站(黄方块)组成


       地震精定位数据来自 Sippl et al. (2013), Bai et al. (2015)和Kufner et al. (2017, 2018)。深度超过100 km的地震可以分为向南倾的帕米尔地震带和近东西走向、向北陡倾的兴都库什地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