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导师姓名拼音排序)
陈 杰,男,1966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赴德国波茨坦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SantaBarbara分校和戴维斯分校等作短期学术访问,并与这些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2012-2013作为高级研究学者赴美国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访问。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主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一直从事新生代构造、新构造、活动构造、第四纪地质及其年代学、构造地貌、断层相关褶皱、工程地震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致力于:1. 青藏高原周缘及邻区主要造山带如帕米尔、昆仑山、天山、龙门山新生代再造山作用的时间、幅度、变形方式、变形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环境变化、地表过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2. 挤压构造区活动构造研究;3. 释光测年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4.古地震年代学研究;5.岩石暴露(埋藏)面测年研究;6.大震地表变形及破裂带研究。
电话:(010)62009093 E-mail:chenjie@ies.ac.cn
陈九辉,男,1969年生,博士,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2007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曾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全球地震学研究室、美国仁色雷尔工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系、法国约瑟夫-傅里叶大学地球物理与构造物理实验室进行以及麻省理工大学地球、大气与空间科学系进行访问或开展合作研究。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室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协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宽频带地震学理论和方法以及流动地震台阵探测技术研究。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及方向:1.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动力学研究;2.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波形和走时数据的三维反演及成像方法研究;3.地壳介质速度结构及其随时间变化的地震环境噪声相关函数研究;4. 断层精细结构探测研究。
电话:(010)62009059 E-mail:chenjh@ies.ac.cn
单新建,男,1966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CNISDE)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遥感技术应用协会理事。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等项目。2011.11-2012.5作为高级研究学者赴牛津大学访问。2000年至2011年曾先后作为访问学者访问法国国家科学中心、香港大学、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等,并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专家进行着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主要研究方向:地壳形变观测技术及应用;地壳形变观测与运动学、动力学研究;震间-同震-震后形变场观测与演化特征分析;地表形变场、地震波等联合反演与数值模拟;热红外图像接收处理及断层活动性研究;电离层观测、处理与地震异常分析研究;卫星地震信息传输、处理、数据共享等。
目前研究方向:1、形变场监测与构造形变场特征分析;2、地壳形变观测与动力学模拟;3、基于GNSS、InSAR的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反演研究;4、卫星热红外与断层活动图像研究;5、卫星观测技术及应用。
所发表论文被SCI收录70余篇。论文他引700次。2001年以来分别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10项。2008年、2012年分别获得中国地震局优秀硕士和博士指导教师奖。2006年、2012年分别获得第五届李善邦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第四届马塔切纳青年优秀论文奖。
E-mail:xjshan@163.com
何宏林,男,1964年生,研究员,活动构造研究室主任,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2000年获东京大学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地理学专攻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东京大学空间情报科学研究中心、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活动断裂研究中心作特别研究员,2013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赴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访问。
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联合基金会、日本科学协会、日本学术振兴会、东京大学、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多项研究课题,以及科技部社会公益项目、“973”课题子专题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等。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计划、中日韩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五项。最近几年主要关注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以及青藏高原南东缘第四纪地壳变动的相关研究,并积极倡导和开展数值构造地貌学、实验构造地貌学和断层面形貌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24篇,合作出版专著两部。2012年获得中国地震局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活动断层与活动构造;2.GIS技术在震灾预测和活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3.数值构造地貌。
E-mail:honglinhe123@vip.sina.com / honglin@ies.ac.cn
蒋汉朝,男, 1973 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地质工程专业,2000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矿床普查与勘探专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四纪地质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2008年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
主要从事新生代湖相沉积物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工作,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运用磁性地层学方法建立了宁夏寺口子剖面近三千米和湖北习家店剖面一千余米河湖相巨厚沉积物近40 Ma的年代地层框架,通过孢粉、粒度等指标的大量样品分析,揭示了新生代近2/3时间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化受全球温度变化的主宰,将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演化历史较早地由8-7 Ma向前延伸到20 Ma;2)识别并分别探讨了东亚四次(~12 Ma, 8-7 Ma,~4Ma和~1 Ma)显著的古环境事件与极地冰量增加、青藏高原隆升、中美地峡关闭等重大全球变化之间的关联;3)将第四纪环境研究方法和思路引入构造活跃地区的环境事件研究,结合物源和年代学研究,证明构造活跃地区的湖相沉积有连续记录地震事件的潜力。已取得的部分成果发表在GSA Bulletin、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QuaternaryResearch、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Geomorphology、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Sedimentary Geology等国际地学主流杂志上。
目前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选课题、所长基金等,研究方向:(1)新生代环境事件与孢粉植物群演化;(2)古地震事件与孢粉浓缩物定年。
E-mail:hcjiang@ies.ac.cn
李传友,男,1971年生,研究员,活动构造研究室副主任。2005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1-2012.1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活动构造、构造地貌、古地震、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已主持和参加国家基金委、国家计委、科技部、中国地震局等部委的基金、研究专项等二十几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研究;甘孜-玉树断裂带活动性及其地震事件;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走滑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量与滑动速率的确定;活动断裂上断塞塘的沉积作用与古地震事件等。
当前主要研究领域:1.构造活动性;2.活动断裂相关构造地貌分析;3.地震构造;4.古地震学;5.活动构造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E-mail:chuanyou@ies.ac.cn
刘 静,女,1969年生,二级研究员,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4年获国家地震局地质所硕士,2003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学博士,之后法国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博士后。2003年获法国Chateaubriand 基金会学者,06年获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择优支持,08年获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学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学术研讨会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中国科学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12 年获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3年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7 以来任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构造地震地质、地表侵蚀与构造地貌、古地震和地震破裂过程等研究。先后主持基金委面上和杰青等4项,其他如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重要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地震行业专项、地调项目等10项。在研课题包括: 1. 古地震探槽选点与事件判别的综合对比研究; 2. 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水系侵蚀下切速率及对区域地面抬升的响应; 3.海原和阿尔金活动断裂典型地段的地震构造地貌演化; 4. 青藏高原东缘三江地区河流发育的低温热年代学约束; 5. 西藏南部活动断裂体系对印度-欧亚板块挤压的变形响应。02年以来发表论文48篇,其中国际SCI文章30篇。近年来为国际学术刊物审稿20余篇。与美国和法国多家研究大学和研究机构教授有长期合作关系。独立培养了6名硕士和1名博士。在读硕士生1名,博士生4名,博士后2名。
E-mail:liu-zeng@ies.ac.cn
马胜利,男,1960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研究领域为构造物理学。以地壳强度及地震机制为研究目标,对断层摩擦滑动性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断层宏观力学性状与微观变形结构和机制、断层摩擦滑动与断层物质增温、水热作用下断层的摩擦性状、断层失稳机制及成核过程等;对断层几何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包括断层几何结构与失稳类型、失稳前兆及机理等。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地震断层带力学性质、断层摩擦滑动及失稳机制等。先后承担过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E-mail:masl@ies.ac.cn
聂高众,男,1964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专业,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应急技术与减灾信息研究室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数字地球学会综合减灾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以来,从事地震应急、地震灾害、自然灾害方面的研究,担任“十一五”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总设计师、专家组组长,“十五”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实施专家组组长。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十余项,包括“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科技支撑课题、基础性专项;中国地震局“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科技项目、重大建设项目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震应急基础理论和决策技术研究、地震应急数据指标化技术研究、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地震灾情信息获取与服务技术研究、自然灾害的综合专题分析与研究。除此之外,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深厚的工作基础和实际工作积累。
E-mail:niegz@ies.ac.cn
屈春燕,女,1966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协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委员。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地质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和2001年分别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专业为构造地质学。现就职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空间对地观测与地壳形变研究室,主要从事星载InSAR技术及其地壳运动观测研究,以及卫星红外遥感与断层活动性及地震关系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地震行业专项及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等多个重点科研项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多项。
主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包括SCI/EI收录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含通讯作者)论文30多篇,SCI收录16篇,EI收录5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
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次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与美国、德国、意大利和韩国等相关专家保持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断层活动性监测、断层相互作用与地壳形变观测研究,研究区主要在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和青藏高原;2、大地震后断裂带地壳形变衰减动态演化过程的InSAR观测研究;3、基于多平台、多波段InSAR地震同震形变场观测研究;4、卫星红外遥感与断层活动性及地震关系的研究。
联系电话:13611316270 E-mail:dqyquchy@163.com
任治坤,男,1980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下于2010年毕业于日本静冈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静冈大学优秀毕业生奖励。于2016年入选中国地震局第二批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并获得第九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二等奖(2015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14)和三等奖(2017),日本政府 Follow-up Research Fellowship(2013年)等奖励。2013年8月-11月 在日本政府 Follow-up Research Fellowship资助下访问日本京都大学。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与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支持下访问日本东京大学。多次在国内外主流学术会议如AGU,AOGS,CGU组织相关专题。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及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地震行业专项等多项科研课题。目前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定量地貌学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及方向:(1)高精度地貌数据在活动构造及构造地貌研究中的应用。如:基于LiDAR,Structure from Motion等方法获取的高精度地貌数据。主要成果发表在GSABulletin,JGR等;(2)强震与地貌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成果发表在Tectonics,Geomorphology,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等;(3)断裂活动习性与强震破裂模式,主要成果集中在青藏高原东缘安宁河、则木河及小江断裂带,主要成果发表在Tectonophysics,Journal of Asian EarthSciences;(4)活动构造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滑动速率计算的一种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sland Arc,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地质等。
电话:010-62009044E-mail:rzk@ies.ac.cn
苏桂武,男,1969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和1995年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分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6月-2013年1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灾害中心(Natural Hazards Center, University ofColorado at Boulder)高级研究学者。1998年至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国际科学理事会、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IRDR CHINA)专家组成员,中国地震学会地方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技术协调组专家。
长期从事灾害成灾机理与风险分析、地震灾害与地震应急、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1998年以来,先后负责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攻关)、地震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10多项。与美国、英国、日本、尼泊尔、哈萨克斯坦等国际同行有较广泛的联系和实质性合作。在地震灾害脆弱性/韧性与风险、普通民众与地方社会的地震灾害感知/认知与响应/适应,灾害教育与防震减灾宣传、防震减灾能力与地震应急区划、地震灾害(风险)的跨学科调查与分析方法、灾害认知与响应的案例研究与综合田野调查手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数据,产出了多项重要成果,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3部、大型灾害图集1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国家级和学会级科普奖励各1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现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名。
研究方向:1. 地震灾害的人文社会经济维度研究(脆弱性/韧性/减灾能力和风险;感知/认知;备灾→响应→恢复;环境和社会变化的灾害效应;跨尺度/跨区域/跨文化对比)。 2. 灾害和灾害风险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方法。3.地震灾害与地震应急对策。4. 灾害教育和防震减灾宣传。5. 社区灾害(风险)治理和地方综合减灾示范。
E-mail: suguiwu@ies.ac.cn
孙建宝,男,1975年生,研究员。1997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200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程地震方向,2005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遥感应用科学方向博士学位。2005~2008年在国科大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2008年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研究室和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期间于2012-2013年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震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形变提取技术等)进行高精度地壳形变信息的提取与地球科学应用,如地震同震形变信息提取和断层破裂反演,震后形变信息提取及其在壳幔流变学中的应用,断层系统震间活动行为监测与反演等。目前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法国科学中心(CNRS)所属里昂大学地质实验室有长期合作,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主持两项国家基金项目,作为骨干参与过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主流地球物理学术期刊如JGR、GRL、NGEO、BSSA等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
E-mail:sunjianbao@ies.ac.cn 微信号:JianbaoSun
汤 吉,男,1963年生,研究员。2001年获博士学位,2001至200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震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一直从事电磁方法和理论研究以及应用研究。主持和参加了中国地震局“八五”、“九五”的多项研究课题、国际合作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科技部“973”和“科技支撑”研究计划的课题研究。
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大地电磁理论、大地电磁网(Network-MT)的理论、方法2.大地电磁测深应用研究;3.人工源电磁测深的理论和应用研究;4.地震电磁效应研究。
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Utada教授、Uyeshima博士等进行中国东北地区地幔结构个动力学方面的合作研究。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50篇。
E-mail:tangji@ies.ac.cn
徐锡伟,男,1962年生,研究员。1989年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东京大学理学部作博士后研究,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人选,2014年入选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年代学、构造变形动力学、地震地质灾害与数据库等研究工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首席科学家,《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和《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等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1.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运动学模型;2.活动断层发震习性与地震危险性;3.近断层强地面运动与地震灾害风险;4.大陆构造变形动力学;5.全球地震模型(GEM)。
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Paul Tapponnier教授、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Yann Klinger博士、台湾大学陈于高教授等进行青藏高原运动学、动力学与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合作研究。
研究成果:在Ge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Tectonophysic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和技术标准14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次。
E-mail:xiweixu@vip.sina.com
许 冲,男,1982年生,博士,研究员。2007年在西安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取得博士学位。2012年12月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2016年12月至今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青年工作委员会、地震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的委员。国际期刊“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与“Asian Journalof Geographical Research”的学术编辑、“GeoenvironmentalDisasters”的编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环境灾害减灾教席客座教授。负责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国际合作)、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研究所所长基金。近年来发表被SCI、EI、核心收录论文超过160篇,总被引3900多次,其中被SCI他引1000多次。评审国内外自然科学基金共55份。2015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研究方向为地震滑坡机理与评估,主要包括:(1)遥感与GIS在地震滑坡中的应用;(2)地震滑坡数据库;(3)地震滑坡揭示震源与发震构造特征;(4)地震滑坡演化规律;(5)历史地震滑坡与古滑坡。欢迎具有地震滑坡、遥感、GIS、编程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报考。
E-mail: xuchong@ies.ac.cn
许建东,男,1962 年生,研究员。198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8 年获美国纽约州大学布法罗分校地质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火山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局火山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火山学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技部、财政部和中国地震局多项研究项目,近些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已培养指导博士后2名、博士7人、硕士9人,现有在读博士生2人、硕士生1人,在站博士后1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火山地质与火山灾害学。目前主持的研究项目主要包括:1.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国大陆关键火山区地质调查与火山数据库建设”;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五大连池火山深部探测与活动性研究”
E-mail:xujiandong@ies.ac.cn
杨晓平,男,1963年生,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1995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专业,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博士学位。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
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计划、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国家援外成套项目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多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等。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计划等项目。最近几年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天山南麓活动褶皱及其变形、青藏高原北缘第四纪以来构造隆升及断层扩展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两项。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2012年被授予“中国地震局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活动构造及相关地貌;2.活动构造、地震构造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E-mail:yangxiaoping-1@163.com
尹功明,男,1966年生,博士,研究员。从1994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文物保护与考古学会释光与ESR测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新构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负责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等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主要为:第四纪年代学、新构造、第四纪地质,尤其是电子自旋共振、释光测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目前主要工作有:晚新生代以来主要构造事件和地貌面的年代学研究;ESR、释光测年技术的理论、实验流程研究。
E-mail:yingongming@sina.com,yingongming@ies.ac.cn
尹金辉,男,1969年生,博士,研究员。1995年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工作,现任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副主任。2009年11月-2010年11月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工作研究,与国外同行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已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中国地震局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多篇,SCI收录10余篇,研究方向主要为:第四纪年代学、第四纪地质,尤其是碳十四测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
目前主要致力于:1. 基于基岩正断层暴露面上宇宙成因核素浓度与正断层活动期次、位错量存在定量关系,尝试利用基岩正断层暴露面的宇宙成因核素浓度值,获得活动断层的滑动速率或期次,开展地貌面与基岩正断层14C测年的探索研究;2. 植硅体是植物生长时在其细胞组织内形成的二氧化硅颗粒,植物死亡后,以微体化石形式在地层中保存下来,少量有机碳包裹在植硅体内,尝试开展植硅体测年研究及其应用。
E-mail:yjhdzs@ies.ac.cn
张会平,男,1978年生,博士,研究员,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构造地貌学”获得者;2014年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第二批人选;现任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期刊《Tectonics》副主编。2000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2008年至今,受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地震科技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资助,多次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亚利桑那大学交流访问。
目前主要从事构造地貌、河流地貌及其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有:1)、利用构造地貌研究造山带的变形过程;2)、构造控制下河流地貌的动态演化过程;3)、青藏高原东缘地貌演化与深部动力过程;4)、青藏高原大地震科学考察及灾害评估。
截至2018年8月,共发表SCI论文40篇,CSCD论文21篇,总他引894次,第一作者SCI论文11篇,CSCD论文11篇。201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7年获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6年获第十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相关论文曾获“中国地震学会第八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三等奖”。
电话:(010)62009066E-mail:huiping@ies.ac.cn
周永胜,男,1969年生,博士,研究员。1991年和1994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物理专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实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与地壳流变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震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助下,开展了岩石脆塑性转化-塑性流变、部分熔融、矿物相变、断层带流体与构造岩变形机制等方面研究。发表论文150多篇,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Journal ofAsian Earth Sciences、Journal Structural Geology、Tectonophysics、Geological Journal、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地质等杂志。
2005年获得德国DAAD 奖学金,于2005-2006年在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开展流变实验研究。2012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与中国地震局联合资助的“地震科技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作为高级研修学者,于2013年赴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
目前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1)震后松弛阶段地壳岩石非稳态蠕变研究;(2)地球深部流体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3)水、熔体、变质反应、岩石组构对中下地壳岩石流变影响的实验研究;(4)断层带流变结构与强震孕育。
电话:(010)62009060;E-mail: zhouysh@ies.ac.cn